本期人物:尚毓先,1933年出生,共产党员,主任医师,神经内科返聘专家。1958年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临床医疗系,同年参加工作。1985年开始从事神经内科工作,擅长诊治内科各种常见疾病,尤其擅长诊治脑血管病、癫痫,急性中毒等症。从参加工作至今曾多次被评为院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退休后仍一直工作在临床一线并整理记录罕见病例的诊断与治疗百余例,为医院的发展和中青年医生的成长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时光回溯到四十年代,在旧铁岭的乡村小道上,一辆疾驰的马车在颠簸中前行,凌乱的马蹄声混淆着木质医疗箱的晃动让车上的少年慌乱不已。等候在家身染“霍乱”的弟弟因为连日上吐下泻已病入膏肓,却倒是端坐于正座上的大夫表情镇定,和身边的少年全然迥异。终于车夫紧勒缰绳,尖叫的马声警醒少年箭步跃下,他一手拎起大夫的医疗箱,一手搀扶着寄予全家人希望的大夫径直朝家门走去。数日同样的场景接连上演,老大夫仍旧坚持在弟弟大腿内侧注入药水、指下轻巧地捻动着银针、精心配制的偏方让弟弟的病情渐渐好转……
在中国医科大学建校80周年的校庆上,当初的少年已是耄耋之辈,仿若六十多年前马车上的一幕还在昨天。或许是因为医生的起死回生之术,或是马车接送恭敬的待遇让尚毓先在高考时义无反顾地填下了从医的志愿。从1953年迈入校园至今,近60年弹指挥间,半个世纪的医学发展,点点滴滴地记录在他的成长与经历中。如今看着身边林立而起的高楼和张张既熟悉又陌生的面孔,尚老更是感慨万千。回想起听诊器是医生唯一的辅助伙伴、注射器针头在铁盒里的纱布上排列的井然有序、笨重的胸透机器不知要让病人变换多少次体位的时代,总让人难以和如今自己轻点几下鼠标便能调出患者历次就诊资料的一幕联系在一起。医学的迅猛发展,不知凝聚着多少从医人的心血,仅是柜子里的《中华内科学》、《实用内科学》、《临床内科学》、《现代内科学》就已改过了好几版,每当尚老看见昔日同窗的名字被印在编者的附录下,他的眼中总会瞬息流露出几分感伤和荣耀。倘若自己在区区几平米的诊室内一坐就是几十年也算是为医疗做了些许贡献,那么感伤的便是自己多年的梦想竟然没有子嗣来传承。
说到遗憾,尚老曾一度为此感到纠结,面对自己多年通过理论结合实践而得来的经验竟然都锁在了自己的心里。然而,就在这个时候,一件事情的发生彻底地解开了他的心结。九十年代初期,医疗条件相对不及如今发达,尚老遇到了一名因“化脓性扁桃体炎”而来诊的患者,奇怪的是该患者双下肢同时出现了活动障碍,通过查体尚老在第一时间便判断该患者的病情是和神经系统脊髓病变有关。患者收入院后,他立即联系了神经内科赵凤贤主任,并研究讨论为患者进行腰穿,但结果却未见异常。以尚老多年的临床经验,化验出现了假阴性或者腰穿的位置不在病变区都极有可能误导医生的诊断,本着对病人负责和对医学的执着,尚老和赵主任决定亲自带患者去上级医院进行MRI检查,最终的诊断终于证实了尚老的判断——急性硬脊膜外脓肿。回来后的那一晚,他辗转反侧,想要成为一名医技高超的医生仅仅具备多元化丰富的医学知识还远远不够,只有将积累的经验和理论相结合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是,自己的经验如何能传播出去才是关键所在。从此之后,尚老开始整理收录自己多年来遇见的稀奇罕见病例(如今已收集百余例),并利用闲暇时与大家展开讨论。曾几何时看见尚老的身影出现在超声科、影像中心、病房里,多半是因为某个患者的病情让他放心不下,虽然一个电话就可以得到的答案,但尚老仍旧要亲自陪同患者进行检查,多少次和小同事们一起会诊讨论,为了在最短时间内给患者一个最有效的治疗方案,尚老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不计其数。如今老人家步履再不比从前那般矫健,尽管医院几十年里多处翻新改造变化极大,可新址旧址依然装在他的心里。病房里的面孔多半陌生,不熟悉尚老的年轻孩子们只能从同样的制服而得晓他的身份,但尚老依旧谦卑,时常打着“学习”的旗号报明来由,身上笔记本的双开面整整齐齐地记录着各种有研究价值的病例和药品的药理药效作用。
退休返聘后的尚老依旧没有放弃对医学的探索和追求,每日诊察患者最多达七十多人次,络绎不绝的患者让尚老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钻研精神。他坚持不懈跟踪医学前沿学术,通过各种渠道了解掌握发展动向,沈城的大书店是尚老常去的地方,每次出门前儿子都要检查他是否又将那个大大的旅行袋带在了身上,因为父亲年事已高,仅一本专业的学术书就有三四斤重,并且他不仅买给自己,遇见与谁专业相关的就会买来送给谁,几十斤装满书籍的旅行袋即便年轻人拎着都吃力何况是年近八十的老人。可尚老的内心自有理由:“自家儿女难以继续我的梦想,院里的孩子们都忙,我给他们送点前沿学识也算了了我的心愿!医疗的发展不是一个人的力量能完成的,重要的是我们要谋取共同的发展。”每每有人接到尚老送来的新书,感激之情难于言表,他的行为带有一种无声的力量督促并带动着大家共同学习和进步。
在平常人眼里工作积极上进的尚老在生活中一定清闲自在,但恰恰相反的是命运给了他太多磨砺。因为爱人多年身患顽疾,家中的事情全部压在他的肩上,几十年里尚老用平和的心态在不可想象的生活环境中坚持着。在当年医院同期同批的同事们中,他是出了名的模范,从未因为生活中的困难而影响工作。他不但如期晋级职称,发表论文,并多次被评为医院的先进工作者。如今当尚老再一次回首这些生活中的坎坷,便更加珍惜眼前的生活,尤其是新组建的家庭,老伴也是一名退休医生,共同的热爱让他们走到一起。尚老平日里有两大爱好:一是摄影,二是收藏。他热衷于人文摄影,手中的佳能500已是他更换的第四台机器,而作品多半与医院息息相关,科室成立、同事们工作的精彩瞬间、院里的大事小情总会看见老人用自己的第二双眼睛记录下不同的历史时刻。孔子曾说:“人生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说的就是人到了七八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做想做的事但不会超出规矩,尚老除了摄影,身边另有三五好友会经常小聚,好友均是几十年的老同事,内科外科的老教授们聚在一起天南海北地聊专业、聊爱好。他们一起聚餐、旅行,将晚年的时光度过的很有滋味。
一贯有早起习惯的尚老常常去龙首山采风,今年在北方本应常见的雾淞景象却迟迟未见,想必一定是尚未结冰的雾滴随风飞舞过了头,吝啬附着于树枝上。这日清晨,当尚老看见窗外终于出现了玉树银花,便迫不及待地走出门,及膝的风衣和格子礼帽更是为他增添了几分飒爽的帅气,老伴在身后不时传来叮嘱:“这天儿你可要当心点脚底下……”尚老仍旧兴致勃勃地兀自而去。尽管马路两旁的树挂和他霜白的两鬓为清晨构成了一幅遥相呼应的美景,可尚老那份由心而发的热情和他整个人散发出的人格魅力依旧让人不禁怀念起他远去的青春和韶华!
宣传科 韩 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