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介入设备的普及应用,介入技术的进步,我院神经外科一病房在颅内血管性疾病的介入治疗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独立完成500例脑血管造影的基础上,已经能够独立完成前循环动脉瘤的栓塞介入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机械取栓等介入治疗,最近技术上再一次有了新突破——成功独立完成难度较大的后循环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治疗,介绍如下:
病例一:支架辅助下动脉瘤栓塞术
患者,男,47岁,以突发头痛4小时为主诉于2015年7月25日入院,神志清楚,问答合理,头部CT示环池周围高密度影(蛛网膜下腔出血)。HUNT氏分级为Ⅰ级。入院后行头部CTA检查,考虑为椎基底动脉瘤(宽颈),向其家属详细告知病情及治疗方案,一致认为介入治疗为最佳选择,尽管患者和家属已清楚后循环介入手术难度较大且存在一定风险,但他们依然态度坚决,坚持选择由赵德强主任医师为患者行介入治疗。面对这无条件的信任,康凯主任也非常感动和重视,带领全科医生组织术前讨论,手术方式为支架辅助下动脉瘤栓塞术,制定出手术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的应急预案。赵德强主任医师及介入团队经过充分的术前准备,手术于7月28日在全麻下进行,术中造影所见(图1-1),诊断明确:椎基底动脉瘤;做路途,弹簧圈微导管、支架到位(图1-2);再填入弹簧圈,最后填塞满意,载瘤动脉通畅良好(图1-3),手术顺利结束。术后病人清醒,无肢体瘫痪。术后第7天,病人痊愈出院。
病例二:单纯弹簧圈栓塞术(术中险象环生,有惊无险)
患者,女,47岁,以突发头痛伴恶心、呕吐4小时为主诉于2015年8月29日入院,查体:血压稍高,神志清楚,问答合理,头部CT示外侧裂池、环池周围高密度影(蛛网膜下腔出血)。HUNT氏分级为Ⅰ级。入院后行头部CTA检查,考虑为椎动脉动脉瘤(窄颈),向患者和家属详细告知病情及治疗方案,决定行介入治疗。赵德强主任医师及介入团队经过严谨的术前准备,手术于8月31日在全麻下进行,术中造影所见(图2-1),诊断明确:椎动脉动脉瘤;做路途,弹簧圈微导管到位,填入弹簧圈,再造影,见动脉瘤形态变化、造影剂外溢(图2-2),情况危急,必须用弹簧圈封住破裂处,否则一旦后循环动脉瘤再破裂,临近脑干,随时危及病人生命。麻醉师及导管室人员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赵德强在助手的配合下,继续小心填塞弹簧圈,封住破裂口,再造影,无造影剂外溢,手术继续进行并顺利完成,填塞满意,载瘤动脉通畅良好。术后病人神志清楚,无肢体瘫痪,这时所有医护人员紧绷的神经才终于放松。术后及时行腰穿引流,术后第14天,痊愈出院。
介入治疗已成为颅内后循环动脉瘤的首选治疗手段。除患者的原发病情和术者的技术熟练程度外,影响介入治疗疗效的主要因素为动脉瘤的形态,术前应结合影像学资料充分研究患者的病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对于窄颈动脉瘤,单纯的弹簧圈栓塞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对于宽颈动脉瘤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技术可达到较好的栓塞效果,应用三维弹簧圈成篮技术,对部分宽颈动脉瘤栓塞也有效。
神经介入治疗的蓬勃发展,正在为辽北人民的生命和健康提供更多的生机和保障,神经外科一病房全体医护人员将会更加努力,在创新中求发展,无私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神经外科一病房 赵德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