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床工作的越久越能深切地体会到:做一名好医生,不仅仅是“会治病,治好病”,更重要的是主动承担起疾病教育与健康促进的社会责任。在日常工作生活与病人及家属的交流沟通中,我发现,有很多人对于糖尿病的诊治知识有很多误解,今天让我们正确认识、共同学习糖尿病的相关知识。
问题1:我既往身体健康,父母均没有糖尿病,不爱吃甜食,又无明显不适症状,怎么就诊断糖尿病了呢?
解疑:糖尿病是由遗传,生活方式,心态等综合病因共同引发。父母遗传,多食少动,肥胖,压力过大等均是糖尿病发病的危险因素,但没有这些因素,或仅有单一的一方面因素,一样会患糖尿病。而初发糖尿病人可有两类表现:一类有典型糖尿病“三多一少”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少)症状,一类为无症状或症状不典型者,临床只有血糖增高达到诊断标准,就可以明确诊断为糖尿病。
问题2:得了糖尿病后,只要把血糖控制好,就没事儿了吧?
解疑:不能。糖尿病是以高血糖为核心的糖、蛋白质、脂肪代谢紊乱的一种综合征。随病程延长(多5-10年以上),可导致眼,神经,血管,肾脏等组织器官的并发症,即“糖尿病综合征”。一旦各器官受累功能不全,衰竭,将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及寿命长短。只解决高血糖,其他代谢紊乱不纠正,并发症不预防治疗,糖尿病仍会不断加重危及生命。
问题3:得了糖尿病,不到最后不能用胰岛素,否则有了依赖性,就离不开胰岛素了,对吗?
解疑:不对。病人是否依赖胰岛素与注射胰岛素根本没关系。所谓“胰岛素依赖”仅是对一小部分I型糖尿病人而言,此类病人体内胰岛B细胞衰竭自己不能产生分泌胰岛素,必须外源性胰岛素注射补充治疗。而对绝大多数糖尿病患者而言,恰恰有一部分病人在高血糖期及时用胰岛素强化治疗,解除高糖毒性,使胰岛B细胞得到充分休息,胰岛功能得到恢复,使病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依赖胰岛素甚至药物治疗,进入所谓的“蜜月期”。
问题4:服用降糖药或注射胰岛素后,就可以不顾忌的随意进食了?
解疑:病人接受降糖药物治疗(无论口服药还是胰岛素)时也绝对不能随意饮食。因为外源给予的降糖药和胰岛素有一定作用时限和强度,如随意进食加餐则导致血糖升高时间和程度与药物作用时间和强度不匹配,导致高血糖仍存在或发生低血糖,二者均会给机体带来危害,定时定量定餐,与药物作用,运动时间保持一致,血糖才会得到平稳控制。
问题5:我患糖尿病多年,原来血糖很高不舒服,现在接受糖尿病饮食运动药物治疗,血糖已经“接近”理想目标,无不适自己很满意,无需按医生要求继续下调血糖达标?
解疑:糖尿病控制的理想目标因人而异,个体化很强。建议病人咨询内分泌专科医生拟定自己的降糖目标和方案,并积极争取将血糖长期控制于目标范围内。因为超出目标范围的血糖值,高出一点点,高出一倍,高出几倍,得糖尿病并发症的几率和危害是一样的。既然投入时间和金钱治疗,就求治疗成功效果满意。通常:年轻,新发糖尿病,并发症无或轻,身体素质较好,预期寿命较长的患者,血糖目标:空腹(4.4--6.1mmol/l)餐后2小时(4.4-7.8mmol/l),糖化血红蛋白(<7%)。老年人(65岁以上),糖尿病病程长已经有中重程度的并发症,身体机能较差,预期寿命较短的患者,目标适当放宽:空腹(5--8mmol/l)餐后2小时(8-10mmol/l),糖化血红蛋白(<7.5%),避免低血糖发生。
由于版面有限,今天我们就先解疑这5个问题。如果广大的“糖友”们仍有疑惑不解,我院内分泌科全体同仁随时欢迎您的到来(每周2下午1-3点钟我科病房免费为广大患者进行糖尿病宣教答疑互动)或致电(我科电话72213571 ,72213231)。请与我们交朋友,让我们共同携手承担这“甜蜜的负担”,齐心努力让“糖路之行”更轻松!
内分泌科 王今今